上海在线体育直播,欢迎咨询!
科仁机械混合设备研发制造 混料输送系统设计\生产\安装一条龙服务
全国咨询热线:18901560693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产品展示 > SHR高速混合机

春耕进行时:粮食“减肥”开启绿色增产新征程

来源:上海在线体育直播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4-18 08:49:50

春雨至,万物生。进入雨水节气,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春耕,越冬作物自南向北陆续进入返青的关键时期,对养分的需求迅速增加。“再过一阵小麦就该追肥了,啥化肥效果好?” 在河北省馆陶县柴

在线预定

产品详情 PRODUCT DETAILS

  

春耕进行时:粮食“减肥”开启绿色增产新征程

  春雨至,万物生。进入雨水节气,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始春耕,越冬作物自南向北陆续进入返青的关键时期,对养分的需求迅速增加。“再过一阵小麦就该追肥了,啥化肥效果好?” 在河北省馆陶县柴堡镇的一家农资店里,柴庄村村民许延军正在咨询小麦春管用肥。

  化肥,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物资,能为作物快速提供矿质营养元素,对作物增产的贡献在 50% 左右 ,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毫不夸张地说,化肥就是粮食的 “粮食”,是农业丰收的重要保障。我国用占全球 9% 的耕地养活了近 20% 的世界人口,化肥在其中功不可没。从建国初期的化肥稀缺,到如今成为化肥生产和使用大国,化肥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,为解决我国的温饱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
  然而,跟着时间的推移,长期不合理、过量使用化肥的弊端逐渐显现。就像人如果饮食不均衡、营养过剩会引发各种健康问题一样,土壤也因过度依赖化肥而不堪重负。我国农民每年由于盲目过量施肥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公顷达 650 元,不合理施肥造成的环境代价大约为 730 亿元。

  土壤板结、酸化、地力下降,这些都是化肥滥用带来的恶果。曾经肥沃松软的土地变得坚硬贫瘠,保水保肥能力变弱,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日益恶化。而且,过量的化肥还会随着雨水流入江河湖泊,造成水体富营养化,导致藻类疯狂生长,鱼虾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空间被挤压,生态平衡遭到破坏。在一些地方,河流和湖泊中频繁出现的水华现象,就是化肥过量使用的警示信号。

  不仅如此,化肥利用率低也是一个明显问题。我国在大田作物上,氮肥利用率不足 40%,在蔬菜、花卉、水果等经济作物农田上,氮肥利用率只有 10%左右,较欧美等发达国家低 10 - 30 个百分点。大量的化肥被浪费,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成本,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。同时,长期依赖化肥还会导致农产品品质下降,瓜果不甜、蔬菜不香,甚至有可能含有过量的硝酸盐等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,威胁人体健康 。

  在这样的背景下,粮食 “减肥” 增效迫在眉睫,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。它不仅关系到土壤的健康、农产品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保护,更关系到我们能否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,持续稳定地生产出足够的粮食,以满足一直增长的人口需求。

  要实现粮食 “减肥” 增效,科学施肥是关键。就像医生看病需要先诊断病情一样,给土壤施肥也有必要了解土壤的 “健康情况”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运而生,它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,根据作物需肥规律、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,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,提出氮、磷、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、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。

  在河北馆陶县,农业技术人员会定期深入田间地头,采集土壤样本。他们会在不同的地块、不同的深度采集土样,确保样本有代表性。这些土样被送往专业的实验室做检测,检测项目包括土壤的酸碱度、有机质含量、氮磷钾等养分含量。根据检测结果,技术人员结合当地的作物品种、种植习惯和天气特征情况,为每一块土地制定专属的施肥配方。

  这样一来,农民施肥就不再是盲目跟风,而是有了科学依据。缺什么补什么,缺多少补多少,避免了肥料的浪费,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。据统计,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应用,可使化肥利用率提高 10 - 15 个百分点,每亩节本增效 30 元以上。在一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的地区,土壤肥力得到了改善,农作物产量也有所提高。比如在山东的一些小麦种植区,通过测土配方施肥,小麦的亩产量提高了 50 - 100 公斤,同时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。

  除了测土配方施肥,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在为粮食 “减肥” 增效贡献力量。“NE 养分专家” 智能化科学施肥专家推荐系统,为农民提供了便捷、精准的施肥指导。在手机上打开这个系统,输入地块的作物种类、位置、土壤质地、肥力等信息,就能通过算法模型生成个性化施肥方案。

  这个系统以多年田间试验的强大数据库为依托,不仅考虑了土壤养分供应,还考虑了有机肥、秸秆还田、轮作体系、大气沉降和降水等带入的养分 ,采用 4R 养分管理策略(right source, right rate, right time and right place),即选择正确的肥料来源、正确的施肥量、正确的施肥时间和正确的施肥位置,注重大、中、微量元素的平衡施用,能够保障作物高产,提升农民收入。

  “NE 养分专家” 系统已接入部分省市级农业服务平台,提供实时用肥推荐。据测算,应用这一技术的田块化肥用量减少 10% - 30%,每亩减少投入 50 - 100 元,产量稳中有增,其中玉米增产 5% - 8%,肥料利用率提高 10% 以上 。在河南的一些玉米种植区,农民使用 “NE 养分专家” 系统后,按照推荐的施肥方案进行施肥,不仅节省了肥料成本,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也有了明显提升。原本发黄瘦弱的玉米苗变得翠绿茁壮,结出的玉米棒子颗粒饱满,农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
  除了科学施肥,施肥方式的创新也是粮食 “减肥” 增效的关键。在江苏,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正得到愈来愈普遍的应用。走进江苏的稻田,在水稻插秧的繁忙时节,能看到搭载着侧深施肥装置的插秧机在田间忙碌穿梭。这些插秧机就像技艺精湛的工匠,在插秧的同时,将肥料精准地施放在秧苗根侧 3 - 5 厘米、深度 4 - 6 厘米的位置,如同为每一株秧苗量身定做了营养套餐。

  这种施肥方式与传统施肥方式相比,优势十分显著。以往,农民在水稻插秧后,通常是将化肥撒施在地表。这种方式不仅肥料容易被风吹散、被水冲走,造成浪费和污染,而且肥料利用率低,水稻难以充分吸收养分。而侧深施肥技术让肥料直接靠近水稻根系,大幅度的提升了肥料的利用率。据统计,采用侧深施肥技术,全国氮肥利用率可平均提高 3.7 个百分点 ,水稻从插秧到收获,施肥次数大幅度减少,由常规的 4 - 5 次减少至 1 - 3 次,整地插秧前不再施用基肥,亩均氮肥用量减少 15% 以上。

  江苏省宜兴市富根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新明对此深有体会:“现在用上新技术,肥料随插秧同步‘喂’到根部,不会被风吹水冲,养分吸收更到位。” 新技术不仅减少了肥料的使用量,还降低了人力成本,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。

  然而,新技术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。与常规施肥技术相比,侧深施肥需配套侧深施肥装置、专用肥料等,每吨缓控释肥比普通配方肥价格高出 1000 - 1500 元,这让一些农民望而却步。为了鼓励更多农民主动应用这项技术,政府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。2021 年以来,江苏利用中央财政资金,对购置水稻侧深施肥装置的农户提供每台套 5000 元的补贴,每年还提供 7500 万元左右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,用于开展相关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。在政策的支持下,去年,全省水稻侧深施肥推广面积达 114 万亩,相比 2020 年翻了一番 。

  在粮食 “减肥” 增效的道路上,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,并且通过有机组合,发挥出更大的效能。在内蒙古,“测土配方施肥 + 种肥同播 + 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” 技术模式成为了当地农业的新宠。种肥同播技术,利用播种施肥一体化机械,随种子将作物全生育期所需肥料一次性侧深沟施,即一行种子对应一行肥料,施肥行与播种行最小距离 15 厘米,肥料沟施深度 10 - 15 厘米。这种技术实现了播种与施肥的同步进行,减少了农田作业的次数,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成本。同时,针对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,使用专用配方肥或缓释肥料,并通过深施技术,实现了肥料利用率的最大化。

  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则借助压力系统,通过管道把水、肥输送到作物根部,精准及时灌溉施肥。这项技术把滴灌技术与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结合起来,充分的利用滴灌施肥的节水节肥作用,配合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作用,进而达到节水、节肥、省工省力、降低湿度、减轻病害、增产高效的目标。在内蒙古的农田里,通过这种技术模式,不仅滴灌施肥均匀,而且节水、节肥、省人工,让有限的水资源和肥料得到了充分利用。

  在河南,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期,结合营养诊断采取无人机喷施,用肥实现精准定量。无人机就像灵活的 “施肥小卫士”,能够准确的通过小麦的生长状况和营养需求,精确地将肥料喷施到每一片麦田,避免了肥料的浪费和过度施用。在安徽,采用种肥同播的方式,给大豆接种根瘤菌菌剂,明显地增强了固氮能力。根瘤菌与大豆形成共生关系,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可被大豆利用的氮素,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,同时也提高了土壤的肥力。

  在湖南石门县,一场关于早稻的 “减肥” 试验正在悄然改变着当地的农业生产模式。在夹山镇三板桥村的粮食高产示范片,种粮大户吴志国的承包田成为了试验田块。这里的土种为红黄泥田,耕作层 25 厘米,肥力均匀、地势开阔,排灌方便,耕作便利,是做试验的理想之地。

  石门县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人员根据试验方案,对每个小区实行单打单收。他们先对每个小区的秸秆及稻谷分别称出重量,再进行土壤取样、稻株取样送检化验分析检测,测出每种养分的实际肥料利用率,为制定科学施肥增效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。

  试验结果令人惊喜:新型配方肥料一次性亩施用化肥纯量 20 公斤,农户习惯施肥亩施用化肥纯量 23.85 公斤,与农户习惯施肥相比较减少亩施化肥纯量 3.85 公斤,化肥减量 19.25%。农户习惯施肥区早稻亩产量 568 公斤,创新型配方肥料区早稻亩产量 607.4 公斤,每亩增产 39.4 公斤,增产幅度 6.93% 。

  吴志国高兴地说:“配方施肥相当于每亩田少施了约一成肥,却多产了约一担谷,还节约人工、保护农田,一举多得,真香啊!” 石门县的早稻 “减肥增产” 试验,不仅实现了化肥减量、省工省时、增产增收的三重效益,还为大面积推广和粮食单产提升奠定了基础。据测算,每亩稻田节约肥料只按 15 公斤计算,放到全县大面积推广来看,数量是惊人的,这可以从源头上明显减轻农业面源污染。

  醴陵市作为全国水稻高产优势产区,常年水稻种植培养面积 100 万亩以上。在水稻生产的物化成本中,化肥投入约占 50%,科学高效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迫在眉睫。

  今年,醴陵市在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,秉持 “高产、优质、经济、环保” 的施肥理念,紧紧围绕施肥新技术、肥料新产品和施用新机具,集成示范 “三新” 配套技术模式,打造测土配方施肥升级版,实现施肥精准化、自动化、轻简化、智能化和绿色化。

  在茶山镇铁河口村汉塘组,种粮大户汤小丰手指轻轻一按,一架满载肥液的无人机腾空而起,雾化的肥液均匀洒向田间。这是醴陵市君信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一次全新尝试,无人机喷施的是一种叫做硅谷红的有机硅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。通过申请,该合作社今年在一季稻上示范该新型肥料 2455 亩,每亩叶面喷施 100 毫升,既可补充磷钾硼锌等营养元素,又能促进硅等中微量元素吸收,仅此一项合作社节本增效不少于 14 万元。

  醴陵市公开遴选了 39 家新型经营主体,在泗汾和孙家湾等 16 个镇示范推广 “三新” 配套技术 6 万亩,其中晚稻机械深施肥 + 水溶肥 1 万亩,中稻无人机施肥 + 水溶肥 5 万亩。为确保 “首战即胜”,该市成立了工作专班和技术专家组,制订了详实的工作方案,按照 “四有”(有领导挂帅,有技术专家,有标识牌,有对照丘)标准,建立了 2 个集中连片的千亩核心示范片,集中展示技术效果;安排了 3 个效果监测点,结合田间试验与农户调查,从化肥减量、增产增收、节本增效、品质提升和地力培肥等方面,对 “三新” 配套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和总结。

  同时,该市还把 “三新” 配套技术编辑成 “明白纸” 免费发放 1500 余份,在施肥的关键时节,组织专人分片进行指导,并根据实施绩效,从施肥作业、新型肥料采购和培训宣传等方面做适当奖补。

  据初步测算,示范区可减少化肥用量 150 吨,节本增效 210 多万元,73 个行政村 11 万余农民因此受益。在 “三新” 配套的带动下,全市有望完成 154 万亩次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,同比增加 19 万亩次,技术覆盖率 95% 以上,农业面源污染得到一定效果改善 。醴陵市的成功实践,为别的地方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,展示了 “三新” 配套技术在实现粮食 “减肥” 增效和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。

  粮食 “减肥” 增效的成功实践,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。它不仅让我们正真看到了减少化肥使用、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可能性,更让我们坚信,农业可以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,实现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。

  未来,随着科学技术的慢慢的提升,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先进的施肥技术和肥料产品的出现。比如,利用生物技术开发的新型肥料,可能会更加环保、高效,能够进一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。同时,精准农业、智慧农业的发展也将为粮食 “减肥” 增效提供更强大的技术上的支持。通过卫星遥感、无人机监测等手段,我们大家可以实时掌握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土壤肥力变化,以此来实现更加精准的施肥管理。

  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受益于粮食 “减肥” 增效技术,政府和有关部门还需加大支持力度。一方面,继续完善补贴政策,降低农民采用新技术、新肥料的成本;另一方面,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,提高他们的科学施肥意识和技能。只有让农民真正认识到粮食 “减肥” 增效的好处,并掌握了相应的技术,这项工作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。

  粮食 “减肥” 增效是一场意义深远的农业变革。它关乎着我们的饭碗,也关乎着我们的家园。让我们携手共进,持续推广科学施肥技术,为实现农业的绿色、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,让每一寸土地都能产出健康的粮食,让我们的农业在绿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。

推荐产品